从田间到餐桌 能赏能吃的“黄花经济”
每年的8月初正是黄花菜的丰产期,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大同县,种植黄花菜已经有悠久的历史。2011年之后,大同县的黄花菜田数量翻了一番,几乎达到了人均一亩。对于当地农民来说,黄花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衍生成了火热的“黄花经济”。在天津人的饮食习惯中,对黄花菜也情有独钟。办喜事时中午的那顿捞面,卤子里一定要有"长长久久“的黄花菜。
从5万亩到12万亩 种地成百万富翁
浑源的黄芪、大同的黄花、天镇的“里外黄”山药蛋,以及广灵的白麻、阳高的圆白菜,被称为山西的“三黄两白”,是山西省极具代表性的农作物。
驾车行至山西省大同市下属的大同县,沿着乡间的小路不断前行,两侧广袤的黄花菜田格外引人注目。在一家农户门前,记者看到农民正在忙着把采摘下来的黄花菜装进笸箩。这家农户更是腾出了自家的一间房,用来装晾干的黄花菜。而这样的农户,在大同县比比皆是。
说起大同县种植黄花菜的历史,大同县新闻中心通讯员杨生贵告诉记者,大同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水质特别适合黄花菜这种作物的生长,明朝时,大同县就已经种植黄花菜。杨生贵解释道,大同出产的黄花菜颜色鲜黄,干净无霉,色金光灿烂,绝少黑斑霉货。条长肉厚,线条粗壮,肥颀整齐。油性大,脆嫩清口,久煮不烂。所以久而久之,大同县就享有了“黄花之乡”的盛名。
然而即便如此,在几年之前大同县的黄花菜种植量并不大。“当年差不多有5万亩左右。”杨生贵回忆道,“那时候一家有个三四亩就已经算多的了。”从2012年开始,大同县政府开始鼓励农民种植黄花菜,如今整个大同县的黄花菜田已经达到了12万亩。“我们这里有一个村,3000亩耕地除了二十几亩种了其他作物,剩下的都是黄花菜。”
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初正是黄花菜丰产的时节。每天天不亮,采摘的农民就要戴上头灯出发,到地里摘黄花菜。之所以选择要在日出之前,是因为此时的黄花菜糖分最高,而且一旦黄花菜上打上露水就会沾到手上。采摘完成之后,黄花菜还要“上锅蒸”,利用水蒸气把黄花菜消毒。记者见到的晾晒过程,已经是处理黄花菜的第三步。整个晾晒需要两到三天,才会让黄花菜最终形成常见的“干菜”状。
虽然每天都要如此辛苦,但是种植黄花菜对生活的改善还是显而易见的。杨生贵告诉记者,县里的许多农民已经通过种植黄花菜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黄花菜的售价还是要贵一些,而且县里也给了很多的政策扶植。”杨生贵介绍,有的种植黄花菜的大户已经能够做到年收入百万。
小黄花带来旅游资源 农作物成为景观
随处可见的黄花菜田,吸引着不少到大同县观光游览的游客驻足。走下田地,在田野间拍照留念,登高远望,把金色黄花菜田尽收眼底。在他们眼中,黄花菜此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农作物,也是一处景观。杨生贵告诉记者,围绕黄花菜所打造的绿色生态游其实也是“黄花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黄花菜一旦成规模,会非常好看,会成为旅游中很好的景观。”并且,农民晾晒黄花菜的整个过程也成为体验农家生活的一种方式。
通过观察记者发现,黄花菜田并没有任何遮挡,游客可以随意进入其中。杨生贵告诉记者,这种设计其实有些“有意为之”。他解释道,当初县里把黄花菜田打造成旅游景点之一的目的是通过吸引游客到来,拉动他们到各个村里进行消费。“我可以给你算一下,游客游览完黄花菜田,到村里买点晒好的黄花菜走,那不就是给农民增加收入吗?这样比圈起来收门票来得实惠。”杨生贵告诉记者,客商大批量收购黄花菜的价钱在20多元,而游客购买的话会在30元左右。“这样的话每斤黄花菜农民会多赚几块钱。”
与黄花菜田类似的还有大同县峰峪村大片的万寿菊花田。杨生贵解释道,万寿菊的主要作用是提取色素,但因为其颜色鲜艳,很多游客都会在万寿菊前驻足。而因为峰峪村距离大同市市区比较近,所以也会有专门从市区赶来欣赏万寿菊的游客。“游客来到这边消费,就会给村里的农民增加收入。”
产销体系还需完备 树品牌是当务之急
目前大同县出产的黄花菜主要还是供给京津冀地区,用杨生贵的话说,黄花菜的产地、产量都相对固定,所以市场也相对稳定。每年8月中旬以后,江浙一带的客商就会到大同县对黄花菜进行收购,之后再通过他们的包装加工销往各地。
实际上,在天津人的饮食习惯中,对黄花菜也情有独钟。天津市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赵永强告诉记者,天津人办喜事时中午的那顿捞面,卤子里一定要有黄花菜。“因为黄花菜细长,也是取其长长久久之意。”除此之外,赵永强还告诉记者,早年间天津人三十晚上素饺子的馅儿里,也是要放黄花菜的。“全国好像只有天津的素馅儿这么做。”
打造“黄花”游、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在怎么“吃”黄花菜上,大同县也可谓绞尽脑汁。杨生贵介绍,从去年开始县里尝试打造“黄花宴”,也通过工厂加工的方式生产出“黄花酱”。“这些其实还都是摸索阶段,目前规模还都很小。”
在杨生贵看来,如果让“黄花经济”真正立体起来,则需要创造完备的产销体系。“我们现在 产 做得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怎么把 销 做得更好。”他告诉记者,大同县系统通过建立“中国黄花产业协会”“黄花菜交易基地”等手段把大同黄花菜的品牌打出去。“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可能农民想得更多的就是把地种好,所以后续的工作需要政府来帮他们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