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黄花菜脱贫的刘仲银
这里是战场,没有战火硝烟,却同样艰苦卓绝;这是一场进入读秒时间的决战,全体中国人都是战士。8月14日,新华社推出一款新媒体产品《决战》,讲述了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一张巨大的决战图,已迅速在中国大地铺开。7月17日至21日,本报记者与全国40余家主流媒体的同仁一道,参加了由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的“聚焦精准扶贫·全国主流媒体宁夏行”活动,正是这场决战中的一个场景。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惠安堡镇一大片望不到头的黄花菜地边上,61岁村民刘仲银高兴地说:“因为种植黄花菜,我去年脱贫了!”刘仲银爱人患重病,子宫切除,自己也因左胳膊受伤影响劳动能力,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2013年,在政府扶持下,他开始种植黄花菜,从最开始的4亩地发展到现在的24亩!“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每年能挣500元左右,换成黄花菜之后,一亩地能挣6000元!”刘仲银说,2014年,他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后,不仅享受了政府的种地补贴,还享受了贫困户的专门补贴,此外,镇里还对黄花菜套种豆类、西甜瓜等作物免费给予种子、农膜补助,还有金融、“黄花险”等扶持政策,让他仅用两年时间就脱贫了!记者了解到,黄花菜已成为惠安堡镇脱贫富民的主导产业。到2020年,全镇计划发展黄花菜种植4万亩,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
贷款养羊的李天明
盐池县马儿庄黑土坑自然村养殖园区里,55岁的李天明看着圈里的羊一脸喜悦。这个从小就养羊却穷了一辈子的农民今年做了一件最大胆的事儿——贷款20多万元!“养羊有补贴,还有保险,不怕!”李天明说,他家里有三个孩子,一直穷。从2010年开始进入养殖园区,赶上了好时机,从每年养70多只羊发展到700只,2015年脱贫,预计今年年收入15万元。近年来,为了精准脱贫,盐池县马儿庄将现有优势扩大化,大力发展滩羊产业,打响“盐池滩羊”品牌,新建规模养殖园区6个,滩羊年饲养量达5万余只,人均滩羊养殖收入达3000元。已有22户贫困群众依靠养殖滩羊实现脱贫摘帽,有的还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户。目前,草畜产业已成为盐池县马儿庄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预计今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实现高标准脱贫。
在家门口打工的张户琴
茫茫戈壁滩,风吹沙石跑,干旱不长草……这曾是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真实写照。如今,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现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在闽宁镇青禾农牧红树莓产业园区里,43岁的张户琴讲述了自己的脱贫经历。张户琴一家都是移民,因为原住处地质灾害隐患举家迁到闽宁镇原隆村。两个儿子都在读书,丈夫打零工,以前她在家种地。移民后,家里每人分到了六分地,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给当地的葡萄园种植,而她则来到家门口的红树莓产业园区工作。“这个月挣了2600元,等红树莓成熟了,能挣更多呢!”张户琴说,夫妻俩现在一个月收入5000多元,日子比过去好多了。张户琴的经历也是原隆村1998户村民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移民新村,村民们大部分近两年从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市隆德县搬迁而来,故取名原隆村。原隆村通过土地流转培育特色产业,人均收入从搬迁前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7000元,村里7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于2016年底全部脱贫。
“聚焦精准扶贫·全国主流媒体宁夏行”活动过程中,“金融扶贫”四个字让所有记者印象深刻。自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宁夏自治区以当地的黄河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力军,大胆创新了盐池、固原和同心三大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在盐池县,该行通过“千村信贷、互助资金”的联保互助形式,开展信用评级、“无担保无抵押”小额扶贫贷等创新,破解了当地贫困户担保难、贷款难、额度低等难题,在固原市则通过“财政+金融+产业+扶贫”联动达到精准扶贫,而在同心县,该行则推出“农地贷”“农房贷”“移民贷”等特色贷款。2015年全国打响精准扶贫战役以来,黄河银行系统已累计向全区11.91万建档立卡户发放贷款66.82亿元,助力19.3万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