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富了农民,开奥迪住“别墅”
黄花菜排骨汤、凉拌黄花菜、木须肉……黄花菜鲜嫩爽脆,在中华传统美食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过对多数中国家庭,这只是偶尔会选择的一种食材,可能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可是对中国最大异地生态移民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千千万万户家庭而言,黄花菜是赖以生存,带人走向富裕的“黄金菜”。而今,红寺堡黄花菜及葡萄酒、枸杞等农产品的“互联网+”也加快了步伐,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农民了解农村电商,令红寺堡黄花菜为更多人知晓,推动农产品上行,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曾经“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种起了“黄金菜”宁夏以外,询问十个人知不知道红寺堡,可能有半数以上的人一脸愣怔看着你。但这片地区有着一个极富人文、经济、生态价值的标签——中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
由于干旱少雨、千山万壑,宁夏南部山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百年来,这里的农民全靠老天爷下雨“赏饭吃”。
199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宁夏考察,提出开发建设“扬黄灌区”,引黄河水解决宁南山区贫困问题。1998年,灌区正式建设,地势平坦的红寺堡为其中之一,同年搬迁周围县区贫困户。2009年,吴忠市红寺堡区正式设立,目前人口23万。地势及水源问题得到改善,红寺堡区农民终于可以将精力投入农田的增产增收中,耐旱耐盐碱、节水效益高的黄花菜、葡萄、枸杞逐渐成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黄花菜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菜”。凌晨3点,与时间赛跑“红寺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产出的黄花菜肉厚角长,菜条长达10-13厘米,而且富含硒元素。”说起黄花菜,红寺堡区农业农林局农业站站长王锐滔滔不绝。现年49岁的他已经在单位服务10年,每一天,他奔波在各家黄花菜种植户、合作社、企业间,指导一切技术难题,协助制定、落实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王锐谈到,一般的农户种植黄花菜5-10亩,每年亩产三四百斤,按照20元一斤的价格,每亩产值超过7000元。这些年来,黄花菜不仅让一大批人脱离贫困,更带着部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红寺堡区太阳山镇清泉林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志巧是新闻报道中的“常客”,2016年,她同三位合伙筹资160万元种植800亩黄花菜,2018年纯收入超过40万元,她预计今年纯收入能突破100万元。
“闺女财经学校毕业,不去工商银行,非要回来种黄花菜。”苏秉荣说,女儿还经常在采摘时节通过快手拍摄菜地。黄花菜种植户的迅速增收,离不开政府的帮助,近两年,政府投入超过4500万元购买建设冷库、烘干房、晾晒场及晾晒托盘。2015年开始,农民种植一亩黄花菜,政府补贴500-800元。收获背后,黄花菜的采收堪比一场战斗,到了采摘期,农民们需要在临晨3点至上午11点前进行收割,否则黄花菜将会开出花朵,无法利用。尽管辛苦,但脚踏实地,生活有奔头,在红寺堡,农民靠黄花菜脱贫致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正如太阳山镇党委书记杨云在一次论坛中形容,是“家家户户有小车,奥拓变奥迪,住房胜别墅”。商贩压价,电商难行,今年的黄花菜有些窘迫
红寺堡黄花菜的销售一直是一个难点,这种菜消耗量少,衍生加工食品不易创新。过去,种植户的黄花菜一般由合作社集中收购,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批发给全国各地的客户,对方会进行包装贴牌,流入线上线下各大渠道。此外,政府也会与各类企业、机构签订集中采购协议。但是由于今年年初低温冻害,黄花菜的收成并不理想,刚经历采收烘干,商贩却仍拼命压价,原本20多元一斤的价格,如今被压低至15元左右。许多农户并不愿意贱卖,例如李志巧,她的冷库里存放了大量新鲜烘干的黄花菜,打算留一部分到寒冬腊月,卖个好价格。
电商端口同样面临困境。
近年来,大量代表性农业生产地区,都开始切入电商化,打开销售,帮助农产品上行,红寺堡也不例外。据红寺堡商务局副局长金晶介绍,今年5月份,政府与中通商业达成合作,于6月份初次尝试售卖西甜瓜,通过中通优选和中通社区团购线上线下渠道结合,红寺堡的西甜瓜销售额达30多万元,基本消耗完备货。但是,大部分黄花菜种植户对线上渠道了解甚少,兴趣缺缺,相比当地的枸杞、葡萄酒产业黄花菜的“触网”节奏要慢上不少。黄花菜的产品属性、农民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程度,决定农民自身探索电商销售渠道相对困难。“作为政府,我们还是尽最大努力推进‘互联网+’,对农户进行引导,至少要让他们知道,有这样的一条路可以选择,这条路大概是什么样的。”金晶说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8月27日,以“精准扶贫 与你同行”为主题的2019“寻味红寺堡”农事节暨红寺堡农特产新零售高峰论坛盛大开展,由红寺堡区人民政府主办,红寺堡区商业局、中通商业承办,邀请当地包括李志巧在内的农业产销带头人们参与。